曠世文豪蘇東坡貶謫惠州后,以《縱筆》為題寫了這樣一首詩:“白頭蕭然滿霜風(fēng),小閣藤床寄病容。報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輕打五更鐘。”詩人以禪趣描繪自己的病容頹顏,表現(xiàn)了灑脫脫的胸懷,及對生命、生活的徹悟和觀照。流放中的蘇軾竟然還能酣夢香甜,再次惱怒了章驚等人,起了壞心,決意把詩人一貶再貶,貶到了海南島的儋州。那是紹圣四年,即公元1097年四月,名義是責(zé)授瓊州別駕,昌化軍安置,當(dāng)個沒有任何報酬的顧問。已62歲高齡的東坡,六月渡海,七月二日與幼子蘇過來到了儋州,一住三年。直至元符三年,即公元1100年,哲宗病故,徽宗即位赦天下,才于六月二十日離開儋州。三年間,大文豪不僅修改《易傳》、《論語說》,還作《書傳》十二卷,著《志林》,收徒辦學(xué)。本文從史書、東坡的詩文及地方傳說中尋找詩人居儋的足跡。
州衙·桄榔庵·東坡井
六月十一日,蘇軾與弟弟蘇轍分手后,偕幼子蘇過從徐聞的遞角場登舟南渡,從澄邁縣的通潮驛登陸。在瓊州府逗留十多天,再返通潮驛,在那里乘轎沿西海岸的古驛道,經(jīng)過蘇來村(因東坡路過而得名),到臨機(今臨高城)客棧休息。又從新盈港乘船西渡后水灣,從泊潮上岸;沿著松林嶺東側(cè)的小路,七月二日平安抵達了州城。
當(dāng)時,儋州已易名昌化軍,州官張中不僅十分同情這位風(fēng)燭殘年的翰林大學(xué)士,而且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他親自到江北天堂村西側(cè)的接官亭迎接詩人,還殷勤招待,并把蘇軾父子安排在一間老官舍里居住。這間老官舍在城南,天慶觀一側(cè),已破漏不堪,張中便飭役修補。
軍使張中是個圍棋高手,經(jīng)常和蘇過在州衙的酸梅下下圍棋,東坡在旁觀戰(zhàn)。秋雨一來,房頂漏雨,晚上睡覺只好把床東移西挪,倒也相安無事。第二年四月,朝廷又派湖南提督常平官董必察訪,得知東坡居官舍,遣人來把東坡遂出,張中也因此而坐黜。
自從唐代王義方在儋州境內(nèi)辦起海南第一間學(xué)校以后,儋州已出了不少的士子、秀才。看到東坡父子連棲身之地都沒有,十分同情,就在城南的一片桄榔林邊,為他建造了三間茅房。史書記載:“十?dāng)?shù)學(xué)生助作,躬泥水之役。”儋州山坡野嶺茅草很多,用茅草結(jié)成一排排蓋房頂,今天仍有,古時候就相當(dāng)普遍。由于居所的桄榔樹蒼翠,景色宜人,故東坡把茅房命名為“桄榔庵”,還“摘葉書銘”。不少文人著書說用桄榔樹葉蓋房而得名,這完全是胡編亂造,因為從古到今,儋州人沒有用過象桄榔葉這類的植物葉蓋過房子,只用茅草、稻桿,或用莉芒。
明代時,桄榔庵舊址依然。清康熙年間,曾在舊址建祠祀蘇公,有正殿五眼,講堂五眼、頭門三眼,后來興辦成“桄榔書院”,增建頭門、耳房,左邊小門及門外照壁?上г诿駠跗诒粴。
在桄榔庵的西側(cè)不遠,有一口東坡井,相傳東坡所挖。很明顯,地點應(yīng)是東坡所選,挖建應(yīng)是當(dāng)時同情他的學(xué)生及黎民百姓。南面還有個清水池,當(dāng)時長滿了蓮藕,東坡經(jīng)常在那里散步、題詩。今仍保存,可惜死水一塘。如今州衙變成了鎮(zhèn)政府。從明代留下的州府建筑圖來看,規(guī)模遠遠比不上以前,僅有兩棟樓房,幾排瓦房,仍是小小玲瓏。向南的大門雖仍保留,但已改大門向東。南面的寧濟廟已修茸,西面又新建間關(guān)帝廟。可貴的是,里面有三棵古酸梅,一棵細(xì)葉榕還是郁郁蔥蔥。桄榔庵就不象樣子了,只存一塊書有“中正”的古碑豎在那里,故址成了老百姓栓牛所,豬屎牛屎垃圾充塞著,桄榔樹已連根挖走,剩下幾棵苦棟樹。清水池面積大大縮小,死水臭氣難嗅。東坡井有老百姓的保護,不時維修,水還是那樣的清,那樣的甜,也常常有些游客、文人問路追蹤去參觀、品嘗……
載酒堂·儋耳山·湛然庵
“客來踏遍珠崖路,要覓東坡載酒堂”。這是明代提學(xué)張習(xí)到儋州留下的詩句?梢娸d酒堂蜚聲史簡、名聞遐邇。
載酒堂始建于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春,應(yīng)和桄榔庵同時開建。當(dāng)年四月份,東坡父子被趕出官舍,當(dāng)?shù)乩枋鼮樗诔悄仙w了三間茅房。從茅房的建筑結(jié)構(gòu)和條件來看,種幾根木椏,和泥涂壁,竹條夾茅蓋頂,那是兩三天的事情。由于建桄榔庵,當(dāng)?shù)匦悴乓约跋矚g讀書的青年人相聚在一起,都希望辦一所學(xué)堂讓東坡傳授中原文化。而儋州人從古至今都希望把學(xué)校辦在村墟的東面。于是,已和東坡交往甚密的黎子云就把城東的坡地獻出來辦學(xué)堂。從地理上看,這塊地稱蛙地,據(jù)說載酒亭兩邊的蓮池就是蛙的眼睛。房子是木柱石砌蓋瓦,達到了稱作堂的檔次,當(dāng)?shù)厝酥罱ǔ伞J来鷤髀,建房“泉上許生”出資最多。東坡取《漢書·楊雄傳》“載酒問字”的典故,名其屋曰“載酒堂”。
載酒堂成為東坡以文會友、傳播中原文化的地方,他的學(xué)生出了海南第一人舉人姜唐佑、第一個進士符確!董偱_紀(jì)事錄》稱,“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,講學(xué)明道,教化日興,瓊州人文之盛,實自公?之”。
東坡遇赦北歸后,后人曾把桄榔庵辟成東坡祠。元代泰定年間,南寧軍(即儋州)軍判彭振卿把東坡祠遷到載酒堂,重建載酒堂,明嘉靖二十七年,即公文1548年改名為東坡書院。
今日的東坡書院,集文獻、楹聯(lián)、碑刻、雕、器具、井泉、書畫為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,列為全國重建文物保護單位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南優(yōu)秀旅游景點。頭門懸掛儋州清代舉人、書法家張績手書“東坡書院”。穿過頭門是載酒亭,拾級而上是載酒堂,留有元代古碑,后面有大殿和耳房。西園有東坡笠屐銅像、陳列館;東園有欽帥堂、欽帥泉、春牛石雕、迎賓堂、望京閣等。書院面積有32000平方米,有400多年的古樹,900多年的古井,是東坡居儋期間生活最久的地方。
東坡居儋,題“儋耳山”詩傳世?梢姡倏缮接兴淖阚E。然而儋耳山在哪里?歷代有不同的說法。自古以來,儋州的山川,稱嶺的多,叫山的居少。古時候就有一座藤山,因山上多滕而得名。南宋白玉蟾占山煉丹,廣種松竹,后來叫松林嶺,一直沿用至今。明代《儋州志》認(rèn)為,藤山“以山固儋之主山”。所以蘇軾的《儋耳山》,就是松林嶺。另一種說法,三都的德義嶺座落在儋耳郡治旁邊,靈秀無比,古代文人多次議論改名為“大耳嶺”。卓浩然先生的“大耳嶺”詩注釋清清楚楚。《儋耳山》指的就是德義嶺,而且從詩的描寫來看,相當(dāng)相似德義嶺。更有一種說法,蘇公題《儋耳山》,是泛指儋州北岸地區(qū)的山嶺而言,根本沒有指明是那座山。我個人意見,《儋耳山》特指松林嶺,明代編的史書已確認(rèn),爭議是沒有意義的。
松林嶺不是很高,只有193米。頂上圓聳,下分八腳,恰如三山聚成。山古皆五色。北榮時仍以藤多之特色,到了明代松多而有“松林晚翠”之美稱。嶺頂博望臺有石室、古代古柱之類建筑物,祀奉白衣大帝、白衣慈父和黎軍長、雷司長諸神仙,開發(fā)起來應(yīng)是很好的旅游景點。
湛然庵在今靈春村的橋口,是蘇東坡叫許玨、許康民父子建庵之所,他親自看過,肯定足跡亦到。許玨雖是福建泉州人,久寓儋,又精于《易》書,常與蘇公談?wù)。蘇公北歸,許家決意落戶儋州,東坡為其選此吉地建庵立村,合情合理。史書明確記載,湛然庵乃許康民于建炎年間,在大江橋邊建而居,應(yīng)沒有異議。
東坡座石·瑯脈山·峻靈山
東坡座石載于《儋州志》,然而解釋太過牽強附會,真實的東西反而似是似非。
東坡座石位于國營西慶農(nóng)場東北角,先是一片石砰,隱隱約約有些凹進去的痕跡,象是鳥蹄印。過一條山間小道,旁邊有個石頭,高1米多,寬不到1米,里面窩進去,形似一張寬敞的沙發(fā)椅。史書記東坡貶儋,常從州城騎馬到這里登高望新英海,寄思鄉(xiāng)之情。因在這個窩進去的石頭坐過,故留下了東坡座石。自然,旁邊石砰的蹄印,就成了東坡座騎的蹄印。
且不說古代深山密林,古樹參天。就是今天,樹幾乎被砍光了,在那個地方想看到新英彎的海潮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這么說,東坡去不去過那里,我的看法是去了。梅花嶺,現(xiàn)在我們都習(xí)慣叫黃泥溝了,因為那一帶黃泥確實多。我想,古人叫梅花嶺,那時一定長有不少梅花。自古以來流傳一首順口溜:“梅花嶺,是根瓜,罩天罩地總開花。日后誰葬梅花嶺,子孫世代中探花”?梢姡抢锊粌H梅花多,而且有好地理,風(fēng)水寶地。東坡年老投荒,是抱著必死之心來到儋州,選塊地作日后的墓地是很正常的?梢哉f,東坡到梅花嶺,是尋找日后的葬身之地。那他到過東坡座石這塊坡沒有?應(yīng)該來過、儋州流傳兩句山歌:“十二山頭九曲水,俄著德義嶺霏霏”。德義嶺在三都境,有德義仙婆、侯王之傳說。十二山頭在哪里?沒有人說清楚。直到汪銘炳先生到黃泥溝任開發(fā)辦主任,聽到老人說黃泥溝就有“十二山頭九曲水”,我趕去探幽。在汪先生的導(dǎo)向下,十二座連綿彎曲的山頭還是很清晰;在瓊崖縱隊第四支隊醫(yī)療所舊址查探九曲水,基本保持原樣。仙山靈水對應(yīng)名山入歌,妙不可言。而十二山頭九曲水的西側(cè),相隔一段路程就有一排石砰,從天角潭邊數(shù)起有九階梯,形象青龍汲水。這樣的地形,藏有寶地之穴。東坡座石處中段石砰排之下,四周山青水綠,鳥語花香,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。東坡到此處賞梅花,尋找寶地之地穴。如果在東坡座石旁邊立塊碑,曰“東坡賞梅尋寶地憩休處”,是相當(dāng)有意義的。
瑯脈山也載于《儋州志》,山在東成鎮(zhèn)翰苑村不遠處,居螞蝗、挾鳩二山之中。史載東坡曾游此山,留有詩:“瑯脈地兮鳥聲嘶,長嶺山高雞聲啼。牛羊放出山坡牧,白鶴一封峙齊齊”。
這首詩,東坡居儋詩沒有收入,也完全不象東坡詩風(fēng),可見是杜撰之作,屬民間傳說罷了。蘇公沒有寫過這首詩,但他有沒有來過瑯脈,應(yīng)該說是大有可能。
隨父居儋的蘇過,留下一本《斜川集》詩文,有一首詩記敘他同當(dāng)?shù)厍嗄赀M山打獵的情景。“長坡”地名第一次出現(xiàn)在他的詩中,說明他打獵的范圍就在北門江的兩岸山村丘陵,包括瑯脈山一帶。螞蝗嶺是儋州地區(qū)有名的古戰(zhàn)場舊址。聽到兒子描述有這樣秀氣的山,也是順理成章的。
東坡留下兩篇碑記,一篇是《伏波廟記》,一篇是《峻靈王廟記》。從宋以后的朝代來看,伏波廟主要建于白馬井。宋前在儋耳古郡,即三都南灘坡,有一間小廟,據(jù)傳說是祀奉立郡公楊什,亦稱樓船將軍,和伏波將軍一同來平定嶺南!斗◤R記》泛指當(dāng)時建于嶺南地區(qū)的伏波廟,似乎不是指在儋州有伏波廟。而白馬井當(dāng)時建廟的可能性不大。所以說,東坡足跡是否到達今天幾座伏波廟,是沒辦法確認(rèn)的。峻靈王廟在昌化嶺,原名叫大陣山。因半山腰直立一塊高10米的巨石,頂端蓋有一大塊如皇冠的薄石,其形莊嚴(yán)雄偉、璀璨奪目,宋前已被稱作峻靈王,宋時已把昌化嶺封為峻靈山,當(dāng)?shù)孛癖姅M建“峻靈王廟”,曾派人請東坡作序。序沒有寫出來,遇赦北歸,海上遇風(fēng)而作此序。但序中對峻靈山的形狀、出產(chǎn)、歷史作了較為明晰的描寫,沒有親睹是寫不出來的。可以確認(rèn),蘇東坡當(dāng)時去過峻靈山,因為昌化當(dāng)時屬儋州管轄的地方之一。
石馬嶺·古鹽田·乾山村
石馬嶺,明代以前名不見經(jīng)傳,更不用說宋代蘇東坡游覽題詩治石馬了。到了明代修編《儋州志》,才有一小段說明:“山甚崎嶇,不止一座。上有石似馬形,因呼為石馬公”。因為那個時候,根本沒有路通石馬嶺。
石馬嶺真正出名是在清代。儋州唐丙章中舉,請擅長地理學(xué)的同科舉人李文賢赴儋為他選塊吉靈之地。李文賢舉人赴儋,在石馬嶺尋龍穴,找到一塊犀牛望月寶地,題了一首排詩贈唐舉人,只要有祖墳遷葬此地,就可以“舉人進士三名定,拔公生員世代榮”。可惜,唐舉人命薄,用一年時間,索圖按詩找不到這塊寶地,只好公諸于眾,同時公布了李文賢題“石馬嶺詩”:“石馬原來在柳州,神仙稱下幾千秋……”。結(jié)果是,114年來沒有人找到這塊風(fēng)水寶地。到了1985年,朱玉書先生以民間故事的形式,把位于黃泥溝的東坡座石和石馬嶺混為一淡,撰出個蘇東坡“詩治石馬”的民間傳說,石馬嶺的名氣就大了。
在朱玉書先生筆下,東坡詩治石馬的詩,把清代儋州文人改李文賢詩首句改為“石馬無蹄出府州”,其他全用李舉人的詩,編成一個相當(dāng)美妙的民間傳說?墒,儋州人硬在正版詩集中,硬賴這首詩為蘇東坡原著。從文字游戲來看,蘇東坡沒有去過石馬嶺,因為“此路不通”。但是,在東坡貶謫三年之地編寫這樣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,太好了。
在洋浦新英彎的千年古鹽田,有解說詞介紹蘇東坡曾前往瀏覽,是真是假,眾說紛蕓。古代儋州有四個鹽村:蘭訓(xùn)的鹽場,洋浦的鹽田,峨蔓的鹽丁,光村的鹽灶。從考古的定論來看,古時候凡用“場”作村名的嶺南村名,都是唐代遷來的。四個鹽村,《儋州志》模糊定位為“五季之末”遷儋,看起來應(yīng)是唐代。當(dāng)時這四個鹽村曬鹽之所,全部用大塊玄武巖雕成曬硯。東坡是北宋才來,這種特殊的鹽硯,他去瀏覽是可能的。可惜,他沒有文字留下關(guān)于鹽硯的描寫,只能下這樣的結(jié)論:蘇東坡可能去看過鹽田。
乾山村是黎子云只弟后裔聚居的村莊,在三都鎮(zhèn)。黎子云讓地東坡辦學(xué),建載酒堂。東坡對他非常感激。東坡為出資給建載酒堂的許康民父子選“湛然庵”,再為黎子云兄弟選塊安居之處,是順理成章。按乾山黎氏的譜書記載。“鄉(xiāng)里父老傳說,前宋蘇文忠公曾游至乾山村地方,看村前風(fēng)景秀麗,公與子云友善,特囑子云移住此地”。我愿相信,乾山村蘇東坡留有足跡。
尋蹤東坡足跡頗有感觸,除了東坡書院,他去過的地方,我們后人能為蘇公立塊小碑牌坊,是相當(dāng)有意義的。